|  今天(周日):暂无

首页 荣誉荟萃 获奖工程

省中医院牛首山分院一期工程项目

发布时间:2021.09.01

一、项目分类

医疗类

二、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省中医院牛首山分院一期工程项目

建设地点:  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

集中建设实施单位:江苏省公共工程建设中心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      王溶

施工总承包单位: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总承包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      孙彭林

(医疗康复院区)

开竣工时间:       2021年9月至2024年4月

设计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创人员:        葛宁

监理单位:        江苏省标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项目总监:       张洋阳

(中药制剂研发中心)

开竣工时间:       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

设计单位:        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主创人员:        殷春刚

监理单位:        江苏雨田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总监:        顾宝军

 

三、项目简介:   

本工程为省中医院牛首山分院一期工程项目,项目共分为南区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北区医疗康复院区两个区,两区间间隔4.9千米。

本工程概算为10.497亿。总包合同额为7.47亿,北区总包合同工期为2021.6.14-2023.2.3,共599天;南区总包合同工期为2021.6.14-2022.12.22,共556天。

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目标为“江苏省二星级省级标化工地”, 创优目标为确保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

工程总建筑面积12.80万m2,其中北区总建筑面积为7.85万m2,南区总建筑面积为4.95万m2。

医疗康复院区(北区)共分为门诊楼、康复楼、住院楼、行政楼等12个单体及地下一层地库,建筑物高度最高为23.95m,单体之间通过混凝土结构连廊连通。

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南区)分为中药前处理楼、中药药剂楼、综合楼、饮片库、综合库、危库、地下车库、动力中心、消防泵房等10个单体及地下一层地库,建筑物高度最高为23.90m,部分单体之间存在钢结构连廊。。

四、项目特色

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划分为综合配套服务区和中药研发区。园区设置有两个主入口,分别面向地块北侧的振容路和西侧的板霞路。两个主入口均设置办公入口和物流入口。两个办公入口均设置车行入口和人行入口,临近综合楼,便于员工进入综合楼进行办公。两个物流入口附近设置物流广场,便于货物的装卸。建筑外形设计运用建筑的形体组合来塑造建筑形象及个性,以独特的气质体现高端办公楼及中药制剂楼等现代化科研的独特品位。建筑立面处理强调文化与个性,运用光与影来塑造建筑形象,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与肌理及虚实体量的变化来营造气氛,体现出现代主义的建筑美学特征。建筑立面稳重厚实,但又十分注重细节的处理,产生出典雅气质。

医疗康复院区打造产学研联动的全省先进医疗中心,逐步向区域医疗中心迈进,助力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秉承医院“以人为本”,以及“院有专科、科有特色、有人专长”的发展理念,在精准医疗战略的时代契机下,打造一所产学研联动的新时代医院,树立医院建设标杆。

绿色生态,助力低碳环保的“最美”花园式医院

习主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方向指、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生态文明发展时期,南京得天独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独一无二的山水特质,成为参与区域竞争的源动力和优势资源。

以绿色生态一以贯之,建筑和环境成为有机整体,成就“最美”医院的景观和生态双丰收,为医护人员、患者、家属打造一个温馨、治愈的疗养康复环境。注重体验感,力图实现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宏景。

深度挖局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建筑文脉理论与实践,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特征是建筑和城市的宝贵财富,重视城市主人对“过去、现在、将来”的使用需求,建筑作为记录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种介质,为充满机遇及挑战的城市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南京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展示建筑文脉主义的同时,深度挖掘南京的文化特质,实现“功能是医疗的,建筑是地域的”建设蓝图。

逐浪“智慧升级”大潮,助力建设更懂医疗的智能化医院。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精细化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区域化医疗服务系统、科研数据分析系统,建设互联网+智慧医院,全面实现数字化医院的目标。

五、工程亮点

全周期BIM技术应用:BIM深度参与式设计、施工和后续竣工各个阶段。在设计阶段通过模型搭建,进行管线综合分析与碰撞检查,分析净化,论证细部节点。进行样板模拟和效果比选,同时进行医疗相关动线演示模拟。施工阶段通过BIM深化设计,进行预留预埋复核模拟论证、二次机电管线综合优化、施工方案变更验证和设备选型辅助等。后续在竣工阶段交付最终成果,出具宣传动画,展示项目整体情况及过程BIM应用情况。

高大空间设计:工程多个部位设计高大模板工程,最大高度可达24m。空间开阔,满足使用工程的需求。

装配式应用:采取ALC轻质隔墙、蒸压陶粒混凝土隔墙板、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混凝土叠合板等,满足装配率要求。

六、新工艺新技术应用:

销键型脚手架及支撑架:工程主体结构期间,采用盘扣式脚手架加方钢主龙骨进行满堂架支撑体系的搭设,搭拆更加快速,安全保证性更强,结构成型质量更佳。

施工现场太阳能、空气能利用技术:采用绿色能源降低能耗,遵循绿色工程施工理念。

工具式定型化临时设施技术:现场各处临边、临空洞口等采用定型化防护,搭拆便捷,整齐美观。

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地下室筏板底部采用高分子预铺反粘卷材,施工便捷,无需设置防水保护层,同时卷材与筏板底部混凝土基层紧密结合,防水性能更佳。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整个土方开挖周期及地下室外墙土方回填前,沿基坑四周建立各项基坑监测点,全天候监测基坑水平、竖向位移变化,水位变化等信息,守护基坑安全。

无人机测量技术:通过测绘无人机进行场地标高绘制,用于指导现场施工部署。

上拉式可周转悬挑工字钢: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外立面悬挑式脚手架底部采用上拉式可周转悬挑工字钢代替传统工字钢,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同时,降低对室内的干扰。

高支模施工监测技术:高支模部位混凝土浇筑前,在支撑架上安装位移与轴力传感器,与智慧工地系统关联,实施检测混凝土浇筑过程及养护期间内架体荷载变化,守护架体安全。

方钢加固墙柱模板技术: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框架柱模板外侧采用方钢代替传统的钢管加固,搭拆更加便捷,施工安全和混凝土成型质量更加有保障。

七、获奖情况

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三等奖、第三届“共创杯”全国智能建造技术创新大赛二等奖、第六届江苏省安装行业BIM技术创新竞赛二等奖、第八届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三等奖;被评为南京市2022年上半年建筑施工市级标准化文明示范工地,2022年上半年江苏省建筑施工标准化一星级工地,南京市2023年上半年建筑施工市级标准化文明示范工地,2023年上半年江苏省建筑施工标准化三星级工地;被评为2022年江苏省BIM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八、实景照片

南区:

图片219.png 

图片219.png 

北区:

1. 项目总貌

图片221.png 

图片221.png 

图片223.png 

 

2. 项目局部细节图

 

图片224.png

图片225.png